新资讯:绘生态底色 建美丽乡村
养成文明习惯 共建洁净家园
村道平坦干净,房前屋后整洁有序,农舍庭院花香四溢……傍晚时分,宁国市中溪镇凤凰村村民何民主吃过晚饭,和老伴在村里散步,怡然自得。
【资料图】
“村里生活环境越来越好,我们也坚持锻炼身体。”何民主笑着说,前些年,村里环境没人管,走到哪儿都是“脏乱差”,没有散步的心情。现在,村居环境好了,饭后散散步成为二老每日必选项。
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清洁庭院和村庄是关键举措。我省各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开展美丽庭院评比、文明家庭评选、村庄大扫除等一系列活动。目前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已开展了清洁行动,基本实现村庄干净整洁。
“凤凰村一直在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环境治理,加大家园清洁力度。”凤凰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何保健告诉记者,该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,拆除乱搭乱建“彩钢棚”,全面整治乱堆乱放行为,带动村民自觉清理房前屋后。
凤凰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成立党建引领农村自治工作协调小组,开展“红色星期六”活动,对村民房前屋后进行检查。如果发现“脏乱差”问题,小组成员立即拍照发到村民微信群。针对公共区域的保洁情况,及时反馈给保洁员和村“两委”,发动本组党员群众自行整治。
“作为党员,我把自家环境搞好,作好表率,再去督促、帮助其他村民,村民一般都很配合。”凤凰村村民党员何威告诉记者,在提升村容村貌过程中,该村党员通过亮身份、定职责、作表率,带动广大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。
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是群众,必须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。在黟县洪星乡红光村生态美超市门口,大爷大妈们排起队伍,拿着手提袋,手提袋里装满了瓶瓶罐罐,准备攒积分兑换物品。志愿者迅速清点垃圾数量,然后在登记册上记下相应积分,按积分将生活用品兑换给群众。
如今,收集、捡拾废旧垃圾成了红光村村民的习惯,而在以前,村民乱扔垃圾曾是影响村子环境卫生的一大难题。红光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金玉琴告诉记者:“生活垃圾全往地上、河里丢,导致垃圾遍地。”
为此,红光村开设生态美超市,采取“积分换物”模式,村民可将收集的矿泉水瓶、烟蒂、塑料袋等垃圾分类,按数量标准兑换食盐、牙刷、肥皂等日用品。“‘生态美超市’极大地改变了村民的卫生习惯,促进了乡村环境美化。”金玉琴介绍,通过垃圾兑换物品,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,现在“垃圾换物得实惠,生态环境有变样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。
下足“绣花功夫”堵住污染源头
9月10日,中秋佳节,来安县汊河镇相官村村民陈思平和亲人在家吃了一顿团圆饭。晚饭后,陈思平收拾餐桌,将纸巾捡出,把骨头和剩菜包在一起,扔进家门口的厨余垃圾桶里。“绿色的装厨余垃圾,灰色的装其他垃圾。”陈思平说,乡亲们都不再乱扔垃圾了,村里到处干干净净。
“过去,大家没有垃圾入桶的意识。”相官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磊介绍,2019年,来安县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,相官村给每家每户分发了分类垃圾桶,由村民完成分类后,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。每天,经过分类的垃圾被村保洁员收走,运送到相应的分类垃圾桶里,再由镇上的垃圾运输车及时转运,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。
相官村发动党员干部上门宣传,带头示范,并通过评选文明户、设置红黑榜等方式激励群众参与环境整治。“看着村庄环境越来越好,村民们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也越来越高。”王磊说。
据了解,来安县围绕生态宜居乡村美的目标,构建“户分类、组保洁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的城乡一体化收运体系,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率达100%,实现了乡村环卫保洁的常态化、专业化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也在全域推开,建成有机垃圾资源站12座、堆肥点78座,可回收垃圾回收站(点)142个,初步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“分类减量、资源回收、有机堆肥、无害处理”。
“小康不小康,厕所算一桩。”一直以来,农村厕所简陋脏乱,是乡村“颜值”提升的一个瓶颈。
2017年,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被列为该县厕所革命试点村,为了推进试点工作,西河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,在启动农村污水治理和改厕前,村党支部多次召开村“两委”和户代表会议,广泛征求群众意见。同时,发挥党小组党员带头示范作用,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,争取群众的认同。村民任大爷家的厕所在这次整治中得到改造,原来的旱厕被拆除,在家里装上水冲式抽水马桶。“以前的厕所臭气熏天,自从建了新厕所以后,既干净卫生,能像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所。” 任大爷说。
现在,西河村农户自家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%,还建起2座公厕。“将厕所和污水一体化治理,农村污水不再遍地横流,家门前沟渠的水也越来越清,自然环境大为改善。”西河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庆华介绍说,依据村庄走向,西河村铺设污水收集主管网1200米,铺设污水入户收集管网1700余米,建设检查井75个,建设日处理35吨污水处理站一座,承载农户的生活污水处理。
坚持因地制宜 打造美丽庭院
建设美丽乡村,为群众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。
走进宁国市港口镇西村村,沿着青石板路,一座白墙黛瓦的皖南古民居出现在眼前,屋檐下一排大红灯笼微微摆动,墙角处的紫色花架引人注目,庭院里还摆着几张欧式长椅和秋千,中西结合的设计风格为古宅增色不少。
西村村是宁国市的“网红村”,不一样的村景,源于该村开展的美丽庭院创建工作。2016年,西村村被列为镇“美丽庭院”创建试点。西村村党总支鼓励村民对自家庭院进行艺术改造,并给予适当补助,艺术元素开始融入西村村的生活。2017年,西村村邀请专业团队,以“遇见童年的自己”为主题,在院墙上进行3D绘画,让这里成了“网红打卡”地。每到周末,不少市民会来村里寻找童年记忆。
之后,西村村通过政策奖补、土地流转,鼓励大户统一进行农作物种植,保持田园风貌的完整性。同时,还引入社会力量,对村里的闲置、废弃房屋进行艺术化改造,古风馆、光影艺术馆等陆续建了起来。
变化的不只是村里的建筑,文艺活动也逐渐丰富起来。每年4月,皖南花鼓戏文化周如约而至。剧团联合舞蹈队、龙灯队为村民和游客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文艺表演。此外,还有“年味·西村”“田园大秀场”“梦幻·西村夜”等活动……
宁国市副市长、港口镇党委书记李华说,通过一系列活动,西村村形成了独有的艺术IP,入选了宣城市“十大美丽乡村”,今年年初,正式获评国家3A级景区。
美丽乡村不能千村一面,应该保留乡村特色风貌,尊重乡村现状,让群众在乡村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
旌德县旌阳镇柳溪村是一个普通的皖南山村,村里随处可见装修精致的三层小楼,门前的苗圃里,花花草草长势喜人。
为打造良好人居环境,柳溪村定期开展村庄道路、水体沿岸、庭院和村庄周围绿化,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%,道路、河渠绿化率90%。“绿化主要以地方果树、乔灌木为主,并具有乡村特色。”柳溪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姚洪武告诉记者,该村在乡村建设中不搞简单化、一刀切,而是采取“一宅一策”,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以及闲置空地建设“小菜园”“小花园”“小果园”“小竹园”等绿化景观。各家各户可根据自己喜好,自由选择门前种植花卉的品种,营造出整洁美观的人居环境。
柳溪村村民杨冬明家的院子面积狭长,在靠近围墙的地方,用篱笆围起一片长长的菜园,里面长满瓜果蔬菜,还开着各式各样的鲜花,煞是好看。“我女儿在市里上班。但我没有选择在城里买房,而是把自己的积蓄都用在装修农村这套房子上。现在,村里的环境美,家里的装修也很好,我过得很舒服很开心。”杨冬明笑着说。
■ 记者 刘良慧 李浩
标签: 美丽乡村
为您推荐
-
<script src="http: tv people com cn img player v js">< script><script>showPlayer({id:...
2021-09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