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看点:念好守字诀 做活 水文章
水是整个生态的核心,没有水就没有生态,没有生态就没有文明。近年来,滁州市念好“守”字诀,做活“水文章”,围绕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,在禁渔护河、饮用水源地保护、城市水生态打造、农村污水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,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百姓获得感、幸福感增强。记者近日参加“江淮环保世纪行”活动在滁州实地探访。
禁捕共护,守卫“母亲河”
站在位于全椒县武岗镇官渡渡口的滁河干堤上,放眼望去,缓缓流淌的河水宛如碧带,鱼群在清澈的河水中畅快潜行,昔日河面上随处可见的渔船渔网消失了,水面污染物难觅踪影。
(资料图片)
“滁河里出现了以前只有长江才有的刀鱼、江豚,各种鱼群成群结队,说明滁河禁渔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,生态得到改善。”全椒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文明告诉记者,禁捕退捕两年来,滁河全椒段水质明显提升,稳定在三类及三类以上。
滁河是长江支流,是滁州人民的“母亲河”。全椒县禁捕水域包括滁河干流(全椒段)和襄河干流,总禁捕长度96.4公里。2020年6月,该县开展集中退捕行动,70艘渔船、203名渔民全部上岸。“我们积极落实配套政策,通过帮助渔民转产就业、集中安置、办理养老保险等方式,解决退捕渔民后顾之忧,获得支持和认可。”王文明说。
为筑牢禁捕防线,该县加强执法监管力度,专门成立渔政执法中队,聘请16名护渔员,配备执法车、执法艇、巡查电瓶车,开展常态化巡查执法。在全椒县禁渔指挥中心值班室,值班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系统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。“我们在全县9个监测站点共安装了11个高清光电探头,实时监控违法捕捞行为。”全椒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到目前,该县共立案查处涉渔案件52起,查扣涉渔“三无”船舶43艘、违法钓具150余套,罚没款逾8万元。
作为苏皖两省的界河,滁河生态需两省共护共治。去年,来安县与南京市六合区、江北新区联合签订了《滁河流域禁捕退捕协作共管协议》,构建了一个联席会议平台,建立了协作共管、联合联动、执法处置、信息共享、联合宣传五项机制。今年6月24日以来,三地联合开展了长三角一体化滁河禁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,携手守卫“母亲河”。
在位于来安县与江苏六合交界处的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,生长在水中的池杉翠绿挺拔,遮天莲叶带来静谧清凉,各种鸟儿在林中栖息,呖呖啾啾的鸣叫让人心旷神怡。“湿地公园总占地5800亩,向阳河老河道以西这边约2200亩属安徽省,其中包括占地1000多亩的池杉林核心区。”来安县雷官镇党委书记朱晓军告诉记者,湿地公园水系发达,经滁河通长江,成为长江生态“肺泡”。
皖苏两省共护池杉湖,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,在资源共享、区域共建、生态共保、利益共享的理念下,在规划编制、湿地修复、居民搬迁、土地流转、监测执法等方面开展合作,既提高了湿地公园生态稳定性,又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。
如今,池杉湖湿地公园拥有5万多棵池杉、2000亩藕莲、152种精品荷花,常年栖息于此和每年经此迁徙的鸟类总数超过10万只。“未来,池杉湖湿地公园将建成集湿地生态保护、科普教育研究、生态旅游体验、整体利用示范、业态转型创新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,实现和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”朱晓军说,公园每年还带动约150名皖苏两地群众就业,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。
综合整治,守护“饮水缸”
“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”唐代诗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期间作《滁州西涧》,描写了西涧湖特有的清幽意境。西涧湖又名城西水库,如今已成为保障滁城市民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水源地。
“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涉及6个村庄(社区),共2742户8900人,再加上保护区内少数‘散乱污’企业的存在,给西涧湖水源地保护带来难度。”滁州市琅琊区西涧街道党工委书记孙宝俊说。
2021年以来,滁州市投入资金9亿多元对西涧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实行综合整治,先后完成1976户房屋征收,并在今年3月底完成核心区内房屋拆除,对回迁的居民还提供农业生产补贴。目前,二级保护区内仍然有近700户未征迁,市区两级累计投入7900万元,建设居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,经污水厂处理后再进行排放,目前工程已经竣工。此外,针对部分“散乱污”企业及畜禽养殖问题,琅琊区集中整治,并依托人工智能、热成像、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水源地智慧监管平台,实现全天候、全方位实时巡航监管。2021年以来,城西水库水质稳定达标。今年上半年,水质优于国考断面三类考核标准。
作为滁州市、全椒县两级饮用水源保护地,如今的黄栗树水库水质清澈、湖面开阔,湖畔绵延的林海和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,共同发挥着防蓄洪和生态屏障功能。
据悉,自2018年黄栗树水库保护区划定批复以来,为了守护好群众的“饮水缸”,全椒县更新更换水源地标牌和法律法规宣传牌等77块,取缔2个非法矿山采石场,切割捣毁吸砂船46条,完善两处应急导流沟及隔离防护网建设等。
该县还完成一级保护区142户居民搬迁,完善二级保护区内村庄环境综合整治,建设了45个分散式三格式化粪池污水处理设施,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建已完成85%,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,建立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,全面消除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隐患,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。
工程治理,守好“美家园”
来安县三里河公园,水清岸绿,是周边群众休闲的好去处。“三里河是来安县的内城河水系之一,穿城而过。由于内城河水系属于雨源型河道,补水只依赖自然降水,枯水期不能保证河流的生态流量,河流自净能力不足,曾导致富营养化等水质恶化问题。”来安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马庆庆说。
治城先治水,首要是活水。近年来,来安县实施内城河水系“水活明净”工程、滁河流域新来河生态廊道绿色工程、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等三大工程,共同构建了县城水系的活水、净水、补水大循环。相关工程在内城河河道内建设了8座补水及活水循环泵站,6座溢流堰和活水循环管道,保证河道水位及水体流动性,同时进行曝气、复氧等河道生态修复措施。来安县污水处理厂采取臭氧处理工艺提标扩容,出水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以上。经尾水湿地降解后,通过活水循环管道由南向北输送,最后利用来安县“北高南低”的地势流入内城河水系。
据来安县副县长余成峰介绍,通过“水活明净”工程,每天可向内城河补水10万立方米,1周内可将内城河的水置换一遍,真正实现内城河水清、岸绿、景美,从源头上解决水污染问题。
在滁州市农村,过去长期困扰群众的生活污水问题有了解决方案。走进全椒县石沛镇大山新村,山环水绕,满目翠绿,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着玉米、豆角、丝瓜、茄子等作物,一派风光秀美、环境整洁的乡村田园景致。而浇灌这些农作物的水源,则来自于全村365户居民日常排放的生活污水。
“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,大山新村通过完善污水管网建设,实现了‘支管到户’,并建成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,运用先进的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,经过二次处理,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,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灌溉。”石沛镇镇长史平忠指着身旁一座近70立方米的绿色集装箱式设备介绍说,该村于2020年3月建设了这座集中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,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150吨/天,目前实际处理量为80吨/天,服务人口约365户、1200人。目前,全镇共有12座这样的污水处理设施。
据了解,为保障滁河、襄河水质达标,改善人居环境,自2016年以来,全椒县共建设完成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4座、分散式处理设施35处,污水处理设施实行分类管理。该县农村污水治理项目还获得2021年滁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江苏省补偿资金1400万元,助力守护美丽家园。(记者 罗宝)
标签:
为您推荐
-
<script src="http: tv people com cn img player v js">< script><script>showPlayer({id:...
2021-09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