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春走基层】产业园唱响“转型曲”

2022-02-12 10:38:02 安徽新闻网-安徽日报

日前,记者来到肥东县响导乡蒋祠社区的扶贫产业园,几个巨大的玻璃温室大棚映入眼帘。步入棚内,记者看到里面一字排开数个“棚中棚”,每个“棚中棚”被两层透明薄膜包裹着。

“这里面的温度现在有35摄氏度左右。”产业园负责人蒋华打开手机,每个大棚的实时温度、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。

“棚里面种的都是红薯种苗,低于15摄氏度就会被冻伤,严格的保温措施十分重要。”蒋华告诉记者。

在层层“外衣”的精心保护下,一棵棵嫩绿的红薯苗舒展着藤蔓和叶片,生机勃勃地生长在地垄中。

“除了多层防护保温,现在每个棚里还安装了加温灯,天冷或到夜晚时还需要燃烧煤炭帮助棚内升温。”据蒋华介绍,为了照顾这些种苗,他白天每隔一小时就要来棚内查看一次,夜晚和其他工作人员分成几个班组,轮流看护,采取升温措施,确保种苗安然过冬。

“这些种苗都是咱村的宝贝。”蒋祠社区第一书记李科蕾告诉记者,该社区是传统农业社区,自社区建设扶贫园以来,先后探索种植西瓜、辣椒等农作物,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和贫困群众增收。随着时间推移,该园出现了土壤肥力下降、农作物产量降低等状况,经济效益下滑。

经多方考察,去年,村里决定发展栽培技术含量更高、经济带动效应更为突出的新型红薯种苗生产。

“这些红薯种苗品种经济价值较高,一亩地产值最高可达三四万元。我们现在主要种植品种有红瑶、澳洲紫白、烟薯25等。”蒋华说。

去年4月以来,园区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,建起了2万多平方米种苗培植温室大棚并完善种苗配套设备,种下了共计10万多株、17个品种的新型改良红薯种苗。由于红薯种苗种植对技术手段要求较高,园区和相关农业科研院所合作,在种植过程中加强土壤检测、增加有机质含量、定期杀菌防止病虫害。目前,这些种苗长势不错,预计4月便能移栽扩繁。(记者 许蓓蓓)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新闻快讯